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景观设计
房木生
回顾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的景观设计历程,可以这么总结:我们经历了从“仅观”的景观设计,到“非仅观”的景观设计历程。
我们刚开始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慢慢介入和融入作为使用景观者的立场之中,而随着立场的改变,设计师的设计出发角度也在改变。
当然,这些改变,有些是我们主动在变,有些却完全是被动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仅观”的景观,是指作为设计者主观的,或者是设计师认为的大众心目中所认可的,美轮美奂之“景观”,
这种“景观”更多地关注“观”的层面。而所谓“非仅观”的景观,是指更多地考虑了使用的景观场所,是由真正使用者的立场所产生的景观。
这些立场,由使用者对场地的真实使用状态、对未来的物业打理状态、以及现在腰包里的投资资金状态,等等真实状态决定。
算起来,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有三个屋顶花园庭院和一圈外围景观。
外围景观包括围墙、车道铺装、旗杆、停车位以及少量的绿地,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根据建筑的整体氛围和模数关系顺势设计,不在话下。
那个在大楼中间五层顶上的庭院,中途甲方改为简单铺装,也不必繁叙。
我们花了较大精力反复修改设计的,是位于大楼地下一层的东、西两个庭院。
刚开始设计,设计师是主观的。
经过与建筑师短暂的交流,景观设计师提交了第一轮方案:东西两个庭院,一方一圆;
一个有满溢的涌泉,一个有四周跌落的水墙;
都严格按照建筑轴网及立面铺装进行广场及路网设计;
核心铺装图案简洁地处理为石块渐变分布,暗喻人民代表大会的“聚”与“散”;
为提高种植土厚度,特别设计了抬高种植槽……等等较为精心的设计。
这个设计基调厚重大气而不失简洁,因为景观设计师主观地认为,这样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办公楼环境,“应该”有这样的氛围。
经过与甲方的汇报沟通,我们回到了现实:不能有水景,因为物业维护会花费太大;
一个庭院只能做成球场,因为全国人大机关人员需要做工间操;
另一个庭院只需做绿化面积较大的花园就行,整体覆土也不能过高……。
在北京,水景被取消,这个倒是常事,维护保持水体清洁的费用确实较大。
而一个庭院做成球场做工间操,确实超出了设计师的主观臆断,但这确实是我们要设计的“景观”场地使用之最真实的状态。
在成为了球场的庭院里,“艺术”景观在我们的设计中消失了。
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保留和推敲仅存的小块绿地,关心埋在地板下防止百年一遇大雨的空腔贮水设计。
而在改为绿地的另一庭院,我们同样在小心翼翼地计算地下空腔容量之余,也尽力地保留着最初的铺地想法。
最终的绿地庭院,是由一圈可作为消防通道的1000X500花岗岩错缝铺就的铺装围合出一片抬起的绿地,
几段几何形的弧形小道,围绕着圆形的小广场,广场边是一圈可当坐凳的250厚石材挡墙。
圆形广场由七圈由小及大的渐变尺寸花岗岩铺成,在简洁大方的形态下蕴含精心设计的细部。
庭院的种植,也简单明了,由花卉灌木形成的直线条,有序无序地穿越弧形道路,设计师还在其间精心地布置了白玉兰、石榴等小型乔木。只可惜,在施工的最后关头,因为经费的原因,乔木没被实施种植。
在本次的设计实践中,景观设计师面临的是一个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景观项目。
建筑的室外楼梯、立面的材料分割、建筑的出入口以及排水等因素最终都应该被景观设计师把握住,成为景观设计新的出发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比更具实用功能的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可能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仅观”的场所,其实用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非仅观”的景观设计更为重要。
景观,特别是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景观空间,其实用性与美观同等重要。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国曾经的建筑设计标准,同样适合作为景观设计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设计资料:
作品名稱: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环境景观
業 主:全国人大机关
地 點:北京市前门大街
用 途:办公
基地面積:2.52万㎡
景觀設計
事 務 所: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 持 人:房木生
參 與 者:王亦知、冯雪、刘辉、吴云、乔文轩、周苏帆、高益群
監 造: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 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
施工時間: 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
摄影:房木生、高海、王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