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
一期及样板区景观设计
运河岸上的院子是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进行设计的一个经典案例。
房木生景观与非常建筑在建筑规划阶段即紧密配合,充分平衡了景观与建筑的配比关系及空间关系,
使建成的空间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房木共生”。
首先,总建筑师为位于北京的本项目定了一个基调,及在灰色砖砌空间下的现代中式氛围。
因此,从建筑到景观,设计师在主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统一处理。
别墅区景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公共景观空间的相对缺少,
而私家庭院又得为业主留着,称为业主的个性空间。
这就给别墅区景观的设计师带来不少难题。本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就是:在狭小的公共空间(多数是道路空间)中,如何设计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来?
首先,景观设计师在建筑师规划的道路上,进行了小到10mm之土地空间的推敲与分配。
别墅区中有三级道路:9米、6米和4.5米。
在竖向空间方面,设计师在不减少私家庭院面积的前提下,
将三级道路两边都设计了至少四个层次的植物景观:
大乔木层次、小乔木(灌木)层次、地被花卉层次和私家庭院乔木层次。
另外,设计师还在平面的布置上理性地搭配了不同的植物。
这样,即便在本应空旷的车行道路上,也出现了深幽的、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再次,景观设计师将精力放在了水体河道上的设计经营。
现在建成的水体呈T字型,水体设计成冬季不排放的水塘型,水中可以真正地种植水生植物。
在东西向与南北向水系的交点处,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取名为“取景器”的构筑物。
“取景器”全部由一种混凝土砌块构成,形如老式相机,探入水中,取东西向水系深处的“景”。
在水道边上,设计师还设计了几个规模相当,
但形态各异的木制平台,为未亲水的住户提供了临水游憩的室外空间。
最后,景观设计师还为样板私家庭院C31做了庭院景观设计。
设计师在分析了建筑室内空间及视线等要求的基础上,
将室外庭院划分为动——静,纵向——横向,等等不同的空间感觉,
事实上,建成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在建成的样板区中,设计师分析:中间的过境式车行道实际上并不担负太多的行车功能。
因此,设计师将6+1.5+1.5的行车道与人行道合并模式分解为三条并行的道路:一条为“折径”(1.5米);
一条为“车道”(6米);一条为“坡径” (1.5米)。
“折径”的空间定位为人们在其中“左左右右地折返行进”,空间设计为安静、封闭、通幽的方式;
“坡径”的空间定位则是人们在其中“上上下下地跌宕行进”,空间开阔。在“折径”一边,一条小溪与小径分分合合地前行,这种分合与交叉自然地丰富了空间层次,
人走在其中便会真正的有“移步换景”的感受。
设计师在“折径”上布置了三个亭子,分别以木、砖、钢格栅为独立的材料,并根据进入和走出方式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空间安排。
院子的景观以1.4米高的材料进行围合,这些材料分别是木、钢格栅、砖和植物。
1.4米高能保证了院子的领域感,同时站着的人视线又能通过,具有非常好的现场效果。
院内布置有两个平台,分别对应着客厅及厨房,使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室外院子内,院子内就为主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使用空间。
景观设计,归根到底还是空间的设计。
在本工程中,景观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建筑与人、室内与室外、休闲与活动等等不同的空间体验,
精心而有节制地运用手中有限的材料,为我们呈上了一份朴素而又意境隽永的景观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