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再造的乡土设计小探
房木生
摘要
从乡土建筑整体聚落的系统性研究到系统性乡村建设的设计,社区营造的方法和视角可以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建设设计发展出一种可行的途径。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基于“人气”提升出发,阐述了建筑师在乡村乡土社区振兴中可参与设计的系列社区硬件对象,
为乡村振兴大计中设计师下乡提供了一种参考。
关键词:社区设计,样板社区,集聚人气,文旅空间。
Abstract
From a systematic study of rural architecture as a whole settlement to the design of systematic rural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 creation can provide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The author, drawing on personal experience, elaborates on a series of community hardware objects that architects can engage in designing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the enhancement of "popularity." This article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designer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orts.
Keywords: community design, model community, gathering popularity, cultural tourism space.
0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先生提出“用乡土建筑研究代替民居研究”,并每年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个本科毕业设计小组组成乡土建筑研究团队,
对选定的一两个乡土聚落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测绘、田间采访、文献收集和论文写作。
研究的对象从民居建筑扩展到整体聚落布局、风水格局、居住建筑、礼制建筑、寺庙建筑、商业建筑、公益建筑、文教建筑、工农业生产建筑……等等,
每种类型又分成子系统。研究基于建筑学、建筑史学的方法,引入社会学、民俗学等关联学科,对中国的乡土聚落贡献了一批璀璨的研究成果。
后来在罗德胤教授等的领导下,在继承乡土建筑研究的基础上,在保护研究的同时研究乡土建筑的活化利用,迈向乡村振兴大潮。
笔者作为1997届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小组成员,有幸参与其中。
而参与其中受到的影响,甚至改变了笔者近三十年来的职业设计生涯。
从事十多年的景观设计之后,笔者在2015年左右重新介入乡村建设及设计服务。
面对在城市化大潮中逐渐凋敝的乡村,笔者提出“人气是我关注乡村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从社区再造的角度出发,从整体聚落中人的各种需求入手,在社区空间里不限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标识等专业限制,
在有限的时间及造价投入内呈现一个可让乡村再度振兴的“样板社区”。
回过头来看,这种设计介入的角度和方法,其实是受到陈志华、楼庆西先生等关于乡土建筑聚落研究的深刻影响。
1 社区内涵及乡土社区现状
“社区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在某一般地点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口集合,
……社区还意味着一个人群居住的场所并且反映某种生活方式,例如农业社区或者捕鱼社区、钢铁生产城市或大学城。
”从这些定义来看,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人、场所和生活生产方式。
如果我们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就必须认真考虑社区居民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目标。(乔治-托比)
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伴随着的是城市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
如今65%左右的城市化率,对乡村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笔者在2015年进入乡村建设设计领域的时候,我们看到全国各地的乡村,
尤其是北方乡村,面临着大范围空心化的境况。
我们看到,由于很多学校及医疗点的淡出,
以及完全靠农业种养殖无法支撑村民的收入需求等原因,很多建设得非常好的乡村,
里面人烟稀少,多数只剩下老人和妇女,还有部分是学龄前的小孩。
社区定义中最为重要的“人”这个因素的减少,
让进入乡村设计(尤其是掌握空间及场所设计手段)的我们面临着“到底设计什么”的追问。
——————————————————————————————
2 基于“人气”的乡土社区空间设计探索
显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到底设计什么”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人”这个最基本的要素上来。
在笔者了解的“村”概念里,村里的人们是一种“熟人”关系。
而随着工业化社会生活模式的到来,村里人们与外界交流及候鸟式换居的频率越来越快,
“熟人”社区开始“陌生人化”。
留守的老人、妇女及幼儿人群,其实也让乡村内部的“人气”在逐渐散失。
因此,我们在乡村的设计,更多地是从“人气”的聚集和再建为目的,
从“样板社区再造”和相关提升人气的公共性空间入手,用最小的介入,去达成乡村“人气”回暖的目标。
————————————————————————————————
2.1 “样板社区“的规划和再造设计
我们借鉴了当下城市房地产销售中“样板区”的做法,在乡村振兴空间改造中提出了“样板社区”的概念,
企图在一个小型样板区域内,完善一个能充满人气的可作为发展参考的“社区种子”。
在这个小区域内的设计和改造的对象,包含一个“人气社区”所涵盖的住宿、餐饮、交通、休闲、生产、生态等功能,
设计的范围,不限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标识、策展、业态策划等专业界定,
一切都围绕着“人气”的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山东淄川洪山镇东庄村的振兴改造就优先发展了这样一个“样板社区”。
基于前期的多次调研和团队内部及与村民干部的讨论,
把在东庄村村内核心地段一片废弃民房区域划定为改造设计的“样板社区”,
并将有关在家养老的老年住户置换,另盖养老区,实施一种“以房养老”的空间产业振兴模式。
“以房养老”的意思,是将已经无人常住的或只有老人居住的闲置半闲置房子院落置换到村集体合作社里,
老人们另用村内集体建筑改建为养老院(有老人食堂、游戏休闲设施),
而将原来的闲置院落进行改造升级为民宿、工坊等对接外来消费的可经营设施,
这些经营所得再反补给村民养老费用里。在现状的几个民宅院落区域内,
我们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规划了5套民宿院落、一个工坊、上中下三个公厕、一个多功能游客中心和一个餐饮中心,
以及打通了相关院落的交通路桥、景观平台标志物等。
我们进行了全过程的设计,包括家具、标识标志、布草等的选定和设计。
因此,在短暂的半年时间内,实施完成,就马上进入了接待营业状态。
一个微型的“样板社区”就像一个活态嫁接体一样,
一种”陌生人半陌生人社区“植入到原来的”熟人社区“中,
作为一个乡村新社区的样本,对整个村庄的发展振兴开始产生有活力的影响。
因为有了对外的接待能力,外来的人群开始进入这个原来只有本地人群的村庄社区,
形成了“人流”的互动。相比原来只有本地人相对静态、老气的氛围,
外来人流的介入,村内每天的“人气”就显现出了活力,我们可以看到,
这种“人气”的变化,是一个村庄得以振兴的征兆。
2.2 提升乡村人气的公共性空间设计
经过不同地区多个村庄的改造设计,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可以提升乡村社区“人气”的设计建设对象。
这些项目,对乡村社区振兴所需要的动力、自信、IP、文化认同等,有其各自不一样的作用。
2.2.1 村标——让每个村庄有自己的独特ID
村标,是一种标识,代表这个乡村社区共同体的某种气质,
具有独特性、文化认同、“精神堡垒”等特点。
在以往的传统乡村中,这种“村标”,是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
一座塔,一个亭,几棵大树,都成为这些村社共同体中的“村标”。
在我们再建的乡村社区空间中,诸多村庄,往往没有类似的“村标”,
普普通通,开车路过都不知道来到了哪里。
因此,在这种乡村里进行再建设计,“村标”成为一种必要建立的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村标的设计和建造,检验和培养施工队伍的水平,
再建新老村民对村落社区的精神认同、身份标识及文化自信,
在景观上再立风景标志,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率领实践团队,在山西、山东、广东、河南、广西等地的乡村改造中,
结合乡村社区的历史文脉建筑特点及振兴愿景等元素,设计建造了系列的村标。
山东淄博土峪村村标,是在村口山谷田地里,石造“土”字形,
因为村名为“土峪”,村内石头房子很多,还有一个不小的教堂。
因此,结合这些元素,一个“土”字形的构筑物立在田中,庄稼植物长高时,
“土”字下面一横被淹没,形成一个十字架,暗指了村内的教堂文脉;
上面石头中间前后各放置一个笔者手书的“峪”字,直白“土峪”村,
为这个村庄社区呈现了一个简单易懂且认可的标志物。
在广东清远英德市的西牛镇,则在进入乡村片区的一个废弃岔路上,
设计了一个“牛”的形象标志物,层叠的人字屋顶跌落下来,底下是可让人们休憩的拱廊,
“牛头”的地方放置专为本镇设计的“西牛”LOGO,外观形象抽象为一头倔强前行的黄牛。
瑶族村落的广东连南涡水村村标,则把瑶族的长鼓和油纸伞合并为一个亭状的构筑物,
八角的长鼓柱体上雕刻村庄文化文字,屹立在两河交汇处。
也因为直白浅显,这些村标在刚建起来,就获得了包括村民及外来人群的高度认可。
2.2.2 乡村舞台——集聚人的场所
表演、开会和一些活动的以式,往往需要一个舞台空间,是我们可见的某些特定时间“人气”集聚的场景。
一般的传统村落中,往往也有戏台和广场空间,生产队时代还有每个队的礼堂等空间,
在节庆、红白喜事、大事开会及看露天电影等社区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原来这些公共空间被挪作他用或消亡了。
而从我们注意到的,从留守妇女业余广场舞、平常社区文化活动到到访村内的人们的聚集晚会,
都需要一种“舞台”空间去承载这类活动,让“人气”在这种空间里凝聚而生出来。
在不同的乡村,笔者团队根据每个村庄的不同条件和环境设计建造了系列的乡村舞台,
并命名为“共生乡影”舞台。有结合稻田及广场的广西靖西雷屯舞台,
有结合山谷地势砖砌的山东淄博东庄舞台,
有结合公厕及更衣间的山东淄博土峪村舞台,
有结合村名“山”字和凤凰山展翅飞翔般的山东淄博周村区山头村舞台,
有结合跨河桥梁而做的广东连南涡水村舞台……。
2.2.3 公共厕所——回应“自然的呼唤”
英文The call of nature,字面意思,好像是“自然的召唤”。
其实本义是“上厕所”。因此,进入乡村,特别是原来简单结构的乡村,
我们首先做的一件事情,是响应大自然的召唤:建厕所。
作为人之“三急”之一,上厕所是人每天要做的事情。
但大多数原来的乡村,每家每户各有自家的厕所,作为有机肥回收的小财产库,
方便存取,尿粪往往露天开放,即为旱厕。
因此,以往乡村中上厕所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下脚困难等等印象,给人并不美好的记忆。
而建造一两个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毫无疑问,是连接乡村与城市,
振兴乡村人气活力,开启乡村封闭系统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笔者团队在山东淄博几个村庄,利用本土的材料:石、砖、木等材料,
分别设计建成了几个乡村公厕,结合地形及所在位置和采光、风景等元素,有折板形
、半圆形
、方形
等。土峪村的一个公厕还与舞台结合在一起,平面上共同构成一个圆形,
为这个有教堂的“石头村”提供了人气收聚渐旺的公共场所。
2.2.4 民宿——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根据“时间就是金钱”说,客户在哪个地方花费的其个人时间,可成为那个地方的收益。
人气渐散逐渐凋敝的待振兴乡村,
非常需要外来人口的到访参与,在这些乡村投入他们的时间。
因此,建设能让外来人群留下来过夜住宿,花更多“慢时光”在村里的民宿综合体,
是乡村振兴中常见的一种业态置入方式。
民宿综合体,得要根据来访客人的行为模式改造修建。
除了睡觉,还有聚集聊天、看书喝茶、手工远程工作、吃喝烧烤、发呆娱乐……,
在现有的原乡土空间里改造出满足这些活动所需的空间场所来,为原来的乡村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民宿综合体这些年在各地建设数量较大,各种经营方式也层出不穷。
笔者团队在不同乡村也有设计建造,如淄博东庄“以房养老”的“东篱大院”民宿小聚落、
淄博东东峪村散落在村内不同位置的“叮咚小院”等。
2.2.5 公共建筑——社区人们集聚的空间
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品质公共建筑及其附属场所,也是乡村振兴提高人气的一种改造设计对象。
在原来只有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社区里面,植入既让村内社区人员闲暇休闲娱乐,
又可以对接外面陌生人群的开放性公共空间,挖掘文化与生态的潜质,
为更美好更宜居和谐的乡村之振兴提供硬件的支撑。
这种公共建筑空间可以乡村咖啡馆、图书馆、党群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形式出现,
可改造原来位置就很好的废弃校舍、废弃礼堂等,也可以找地方新建。
笔者团队在广西靖西市的雷屯村,注意到村口一块原来养猪圈牛放柴火的地方,
由于种植机械化、养殖集中化、炊事燃气化等新生产生活的出现,
逐渐归于废弃,而位置却是在村口村中心重要位置上。
因此,结合地形设计了一个三层的公共中心建筑,首层有开敞的廊子和公厕、小活动室等,
二层有餐厅厨房等多功能空间,三层是小型的图书阅览室,
以一种谦逊开放的姿态植入到房屋密集的社区空间中。
2.2.6 乡村乐园——独乐不如众乐
由于医疗点、学校的逐渐淡出,当下乡村里最让人感到落寞的,
是日常在乡村社区空间里能跑能跳热闹的小孩几乎没有了。
更多的是学龄前的幼儿和老人,乡村成为了沉默的乡村。
少年青年人群,往往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如何在空间设计上关联少年青年?
让最为活跃的年龄群体,在沉寂的乡村里发出欢快的声音?
我们想到的,是开放的、日常的乡村乐园。
笔者团队在山东淄博山头村边,设计建成了一个树林下的乐园。
本来想象中使用这块乐园的人群是小孩青少年,想不到,最后是全龄人群最喜欢去玩乐的地方。
有8-90岁不能剧烈运动的老人,也喜欢到乐园坐着看别人玩,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参与笑容。
在乡村自然环境中轻松的氛围下,这样的乐园甚至吸引了近邻村庄和远在城区里赶来的人群,
在这里玩乐,小孩甚至不愿离去……。
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同乐园”。
由乐园发出的欢声笑语,响彻村庄街区,带来了久违的“人气”效果。
2.2.7 导引标识——引入文化氛围
现在的乡村,已经或者正在往半熟人社区方向发展。
因此,在现代乡村里面设立标识系统,
形成一套能让陌生人快速识别社区内空间方位、标示空间文化内涵名字等内容的指示标识,就显得很有必要。
就如传统建筑中牌匾对联的作用,一套好的导引指示系统,
实际上也为空间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延展。
笔者团队为不同的村庄设计了特别的LOGO及指示系统。
比如山东淄博东庄村的“东福来”LOGO及导引系统、
广东英德西牛镇的“西牛”LOGO等。
从村民、外来人员等的反响来看,这些项目为重塑乡村社区文化、引流乡村社区人气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乡村作为一种完整的聚落社区,其需要挖掘和完善的系列项目系统还有很多。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相关项目需要更新,新鲜的相关项目需要创造。
“以人为本”,乡村社区的所有建设,肯定是围绕着本社区发展振兴的相关人群需要来进行的。
3 基于“社区”概念的乡土文旅空间设计探索
从“人”的角度出发,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可以以一种社区的形式出现。
因此,在乡土空间的文旅项目中,我们也用“社区”的概念,去实现文旅空间的内容及布局。
在甘肃康县吴坝村与福坝村之间,因为已建“一带一路国际美丽乡村大会永久会址”及青龙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
笔者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建筑空间和景观生产场所,
其底层不变的初始概念,就是“社区”。
内容上有游客中心、
观景平台、
儿童乐园、民宿酒店群、非物质文化表演餐厅、步行商街、茶马古道博物馆、茶田、茶室、工坊等等。
在形态上,呼应山水地势,结合文化诗意,
设计了“笔墨纸砚”布局意象、“蛟龙出渊”、“龙门客栈”、“茶马互市”等让大众简明易懂的建筑和空间形象。
从水边到山上,从居住到游玩,我们希望整体上让它形成一个“社区”,一个可居可游的文旅社区。
4 结语
社区的建造和再造,离不开社区内部人的沟通和意愿,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意愿是社区营造的“非物质基础”;
相应地,社区内的景观和建筑空间,是社区营造中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地乡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相应的景观和建筑空间进行更新和创造来达到同步适应;
另外,乡土社区里面蕴含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和配套的景观建筑空间模式,
也可以启发相关的乡土文旅空间设计思路的发展,为更好的人的使用空间设计提供帮助。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 to enhance vitality in rural development, encompassing elements such as rural stages, public toilets, guesthouses, public buildings, rural parks, and guiding signs. 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ages as spaces for performances and various activities, fostering the gathering of people and boosting vit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oilets is highlighted as a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nature, serving as a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esenting a correct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areas. The article also covers guesthouse complexes, public buildings, rural parks, etc., employing open design approaches to introduce new energy and attract external populations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rural areas. Guiding signs are underscored as a means to introduce a cultural atmosphere, using logos and directional systems for quick spatial recognition and enrich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Overall, the article advocates a people-centric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o drive rural tourism space design and achiev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